2024年3月27日 星期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委员会

首页>>委员履职>>详细页

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讲坛

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 做好三篇大文章重振雄风再出发

2021年06月02日 文章来源:友报
打印文本
【字体:

阅读提示 辽宁“十四五”规划提出“着力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明确了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这对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邀请省政协委员,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思宁来一场头脑风暴,找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辽宁“十四五”规划将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创新活力为重点,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建立健全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机制、平台支撑体系,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再造产业竞争新优势。辽宁“十四五”期间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尤其要做好做深“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这三篇大文章,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观点一:改造升级“老字号”的战略意义是升级传统产业,追求内涵式发展。

辽宁是老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创造了1000多个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诞生了一批大国重器。进入信息时代以来,问题逐渐暴露,如偏资源型、传统型、重化工型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产业大而不强。如何焕发“老字号”青春活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实现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对接是重要的战略问题。辽宁省“十四五”规划指出了推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优势产业数字赋能,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转型升级,做强做大重大成套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档数控机床等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这些战略性的规划覆盖了辽宁省重点行业,可以推动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转型。将在成套装备、汽车制造、IC装备、医疗设备、机器人等重点领域,率先布局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这将充分发挥辽宁产业数字化的应用场景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吸引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物资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合的高水平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加强工业基础能力建设,补齐装备制造业中基础零部件、核心功能部件、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短板。

观点二:深度开发“原字号”的战略意义是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多点支撑格局。

辽宁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曾出现青黄不接的阵痛,辽宁“十四五”积极调整布局,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格局。辽宁将通过实施一批强链延链、建链补链重点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深挖增值空间。在增加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主要以两个行业为重点:一是优化石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减油增化,推动炼化一体化,着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实现石化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围绕提高石化产业丰厚度,深度开发工程塑料、电子化学品、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纤维等高端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引育一批产业链上“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形成联系紧密、协同发展的企业集;二是推进冶金产业精深加工,提高钢铁和有色金属产品智造水平,重点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轻合金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等高端金属新材料及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推进菱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产品技术、质量和品牌升级,促进冶金产业迈向价值链供应链中高端,打造世界级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新动能迎头赶上,将创造辽宁经济发展的新生机。

观点三:培育壮大“新字号”的战略意义是创新驱动发展,自主掌握核心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只有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创新发展才能扎下深根。辽宁“十四五”规划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科技创新从“支撑发展”向“引领发展”转变。加快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实施引育壮大新动能专项行动计划,提升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高技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就要做强做大现代航空航天、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壮大集成电路产业,推动设计、制造、封装、装备、材料等全产业链发展。推进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化学原料药及生物制药、现代中药、蒙药等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发展高端医学影像等先进医疗器械。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等产业,以及积极发展前沿新材料产业,就是在超前布局未来产业,面向增材制造、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量子科技、储能材料等领域加快布局,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和标志产品,形成新的产业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