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科技创新强劲动力
2022-03-08期A07版
核心提示: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如何依靠创新驱动激发强大内生动力?如何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阔步前行?这些问题成为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上,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有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应从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完善实验室体系建设、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等方面集中发力。”委员们普遍认为,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中非常重要和基础的一环,应建立国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解决区域发展重要科学问题,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高端数控机床作为‘工业母机’,是国家制造业和整个工业体系的基础,是国防安全的战略保障,处于工业现代化产业链核心环节,应尽快启动高端机床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住辽全国政协委员赵继认为,目前国家实验室体系中尚缺少高端数控机床研究的布局,需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目标、重大任务、建设模式等,强化顶层设计,开展系统规划,尽早谋划、加快启动,提速建设、早见效果。
为有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住辽全国政协委员刘中民呼吁,鼓励社会资本关注颠覆性技术创新。在颠覆性项目研发阶段,鼓励社会资本提早注入,并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增强资本信心,发挥资本力量促进颠覆性技术突破和技术成果快速转化。
住辽全国政协委员李天来建议,推进在区域内重点示范区开展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打造政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国家大科学装置预配项目发展,全力支持高温合金、航空轴承、航空发动机叶片等“卡脖子”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科技创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只有缩短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距离,才能更好地通过技术进步激发科技的内生动能。当大批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打通,科技创新活力将进一步迸发。”委员们普遍认为,科研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在企业团队中,要由专门的公司成员负责成果转化落地环节,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赵继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工程等高端工业软件、云计算基础平台、工业互联网APP集成开发平台、区块链应用支撑系统,特别是新一代智能制造方面的新兴平台软件缺失。
“要支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统筹布局建设一批检验检测、中试熟化、试验验证、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平台。”赵继呼吁构建产业基础创新平台体系。
“科技成果的评价是科技成果份额化交易的基础,科学技术本身具有较大的未来收益不稳定性。国家层面有必要引导金融资本通过证券化介入建立一套规范和完善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严把第三方评估,筛选出确有明确适用背景和应用前景的科学技术,并科学评估该技术在研发过程及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与价值。”刘中民呼吁,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与认证体系。
委员们普遍认为,应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加快培育,加快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支持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推动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打造科技创新人才“蓄水池”
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做好人才引育工作,是科技创新领域关注的焦点,也是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委员们热议的重点问题。
“对于科研人员而言,有能够充分施展才华的优质平台,稳定、宽松、公平的社会环境,良好的住房、教育配套政策,才能解除后顾之忧。这是吸引人才落地生根的重要因素。”委员们普遍认为,应给高层次人才搭建大展拳脚的舞台,针对人员流动、职称评审等多个领域创新人事制度,依靠灵活的科研模式和引才聚才机制,通过制度保障进一步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在科研团队组建、科研经费及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给予科技人才充分自主权。
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如何打造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国际人才流入地?住辽全国政协委员车轲轶建议,吸引高科技人才,可给予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提高人才的实际待遇和税后收入,以便留住和吸引更多人才,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政策引才、平台聚才、服务留才是打造人才‘蓄水池’的重要方面。”委员们普遍认为,应着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通过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研究院及院校等,提升“蓄水池”的虹吸效应。通过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升级人才服务举措,全力激发各类人才的创业创新活力。
委员们普遍认为,科研人员只有脚踏实地,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想国家之未想,才能在科研实践中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同时,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科研环境,对于科学家科研工作的展开也有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