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委员会无障碍浏览

筑牢“稳发展”的基石 ——住辽全国政协委员建言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年03月10日

来源:友报

|

Aa

字号:

友报记者王春棠

 

 

核心提示:布局开通重要铁路公路,打造美丽乡村、助力第三产业转型发展……”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住辽全国政协委员纷纷就如何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谏诤言、献良策。

夯实交通设施建设为高质量发展“铺路”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和引领。”住辽全国政协委员认为,近年来,全国各地交通运输重点项目遍地开花、硕果累累,既打通了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又畅通了助力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交通微循环,重点交通项目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住辽全国政协委员潘元松认为,应加快建设阜新市到盘锦市铁路,补齐东北陆海新通道短板,打造对外开放合作高地和新前沿,能够将蒙古国的“发展之路”、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和“远东开发”,以及我国“东北振兴”等战略有效串联叠加。串联后将会促进东北亚地区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从陆路、海路打开通往欧洲的经济合作大门,符合我国关于亚洲“互联互通”的发展目标。

“建设阜新市到盘锦市铁路有利于筑牢国家安全的有利屏障。阜盘铁路可补齐东北陆海新通道短板,作为内陆国蒙古谋求多年的出海通道,可将‘新通道’作为我国与蒙古国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也可用‘新通道’收放自如地与其处理双边或多边关系,从而筑牢国家安全的有利屏障。”潘元松说。

委员们普遍认为,经济要发展,交通必先行。随着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相继建成,一个个有助于完善地区交通网络、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牵引作用的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交通运输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先行作用越来越明显。

美丽乡村建设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引领

近年来,全国各地稳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美丽乡村建设品质不断提升。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业全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关键,其发展壮大有利于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等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专业生产基地等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和农民增收。”住辽全国政协委员李天来呼吁,破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为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委员们普遍认为,应优化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担保增信力度。尤其发挥农业担保机构的作用,放宽最高不超过300万元贷款额度的限制,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纳入农业担保机构支持范围,降低担保费率,创新担保工具以减少反担保措施,增强政策性担保资源风险分担和增信功能。

委员们建议,扩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数据来源和适用范围,积极推动整合政府各部门信息数据,广泛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征集公安、金融、税务、保险等企业信用资料,建立统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构建企业信用监测预警服务平台,完善企业失信处罚机制,增强企业信用信息可用性,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入改造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阶段,急需扩大再生产,新增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化分装线,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淘汰落后产能,对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贷款需求比较旺盛,制定相应的政策激励机制,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大企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的力度。”委员们普遍认为,应加大企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的放贷力度。

第三产业转型发展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

为推动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住辽全国政协委员朱建民呼吁,加快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节能降碳的改造升级,并关注正在研究制定的“石化化工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办法”,科学地制定碳达峰的行动方案和时间表。“国家发改委高度关注碳捕获、固碳以及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新技术与产业化的新进展,与时俱进地完善石油和化工行业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行动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朱建民说。

“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建设流体机械创新中心,致力于突破高效节能、减振降噪、可靠性、先进工艺与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研发及应用、智能控制与数字孪生等共性技术,打造具备集单元技术、整机研制、系统集成、远程运维与健康管理于一体的流体机械全流程技术与装备研发能力。”住辽全国政协委员胡军建议,支持辽宁创建国家流体机械(压缩机、泵)创新中心。

“利用大连港丰富的航线资源,在大连海关关区内通过‘分拨运输’的方式进口周边国家互市贸易商品,有效克服丹东日、俄航线不足的实际困难。”住辽全国政协委员陈德建议,通过互市贸易渠道进口日、韩、俄、蒙、朝五国互市贸易商品和落地加工企业生产用原材料。

“服务型制造,是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委员们普遍认为,应大力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的良好氛围,国家可出台配套资金奖励政策,对获评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示范平台、示范城市的,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更好地激励地方企业积极踊跃申报服务型制造示范,引领企业提升服务型制造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