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推进“智造强省”建设
随着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数字信息技术的兴起,数据资源日益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数字化制造已经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力量。
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新经济发展走向深入,发展壮大工业数字经济体量和质量,是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迫切需求,也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省政协十二届十四次常委会议上,常委、委员们结合辽宁实际,对我省如何打造智造强省提出诸多真知灼见。
加大扶持力度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智造强省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民建辽宁省委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协同发展,合作共赢。要面向智能装备制造、软件、系统解决方案、网络基础设施、行业组织、金融服务和行业用户,分批次建立“智能强省生态合作名录”,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和社会基金,加大中介助推力度。同时,积极向产业链上下延伸,成立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发挥产业专班作用,加强沟通协调。
民进辽宁省委呼吁,发挥政府的制度优势,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将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作为抓总的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落户辽宁,加快产业重大创新平台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力度,加大共性技术平台等新型研究机构建设,优化跨领域协同创新机制,搭建全产业链条式创新共同体,以企业为“盟主”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将辽宁创新的主战场优先放在传统制造产业和优势产业,建立产业基础项目库,挖掘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企业、产品及技术,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重点突破,鼓励研发、制造、检测、应用等环节联合攻关,攻克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标志性产品,形成重点技术和产品创新生态。
阜新市政协认为,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各级政府需要扮演好引导者、服务者和协调者角色。要进一步完善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将我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规划与发展绿色经济、东北振兴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出台数字化转型企业投资绿色经济和促进乡村振兴激励办法。建议成立由省发改、工信、科技、财政及科研机构、企业协会等部门和机构为成员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协调委员会,为政策出台提供决策依据,对政策效果开展评估,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标准制定。
树立标杆榜样力量引领前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智造强省建设需要“领头羊”。民建辽宁省委提出,推进智能制造试点标杆企业培养与示范。要对标国际、国内第一梯队,创建一批示范引领作用强、效益显著的智能工厂(车间),培育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推进重点工业企业劳动强度大、作业危险度高、环境整洁性高等场景分类分步推进实施机器人运行,提高智能化水平,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民进辽宁省委建议,打造重点行业国企标杆,引领行业数字化升级。要通过树立数字化转型国企标杆的方式加速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在制造业方面,大力支持“绿色智能”方案,加速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不断融入生产经营;在能源业方面,积极推动智慧化矿山建设,利用5G、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向上下游延伸;在建筑业方面,鼓励搭建以建筑信息模型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平台,引领建筑业数字化升级;在服务业方面,鼓励同行业企业学习打造“辽生活”5G智能数字直播基地、构建“辽生活”本地综合服务平台的做法,扩展数字业务规模。
葫芦岛市政协认为,坚持重点突破,打造试点示范标杆。要充分发挥央企下属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为其他中小企业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要聚焦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标杆企业在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上产生根本性变革,运用数字技术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难点痛点问题,培育一批综合性强、带动面广的应用场景。
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强化发展智力支撑
打造智造强省需要大量的技术应用类专业人才做支撑,然而我省目前“供给端”缺乏研发、销售、服务和管理人才,高层次领军和基础层次开发人才明显不足。“应用端”缺乏既精通工业运营需求又清楚网络信息技术与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靶向式”专业人才缺口巨大。为此,民革辽宁省委提出,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柔性引才政策,为我省数字化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赋能。
民革辽宁省委呼吁,加大保障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即,打破人才使用壁垒,促进“产学研”主体之间的柔性引才;强化服务保障,吸引“二次开发”的柔性人才;加大优惠政策,鼓励“人才租赁”模式的柔性引才;制定保障措施,鼓励企业“飞地引才”。同时,充分整合资源,实现跨区域人才共享机制。
为加强我省智能智造人才队伍建设,沈阳市政协认为,要通过实施高端制造业领军人物培育计划、实施高端专业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基层技术工匠培训计划,加大人才供给。要重视对引进人才的跟踪服务,建立统一的权威性就业信息系统,打破档案、户籍、社保等条件的制约让各级各类人才能够充分“流动起来”,从而改善人才环境,做好引稳留用。还要改革培养机制,促进产教融合;对接市场院校,用好本地人才;维护知识产权,激发创新创造。
省政协常委杨景云建议,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打造人才高地。她认为,要建设一批集科技人才招引、落户、创业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为人才创业创新提供全周期、一站式服务。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服务机制,畅通科技人才来辽工作通道。要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确保政策落到实处。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推动健全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维权援助、行业自律等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