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委员会无障碍浏览

赵世宏代表沈阳市政协作大会发言 锚定目标 完善机器人产业链

时间:2021年07月09日

来源:友报

|

Aa

字号: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本次常委会议上,沈阳市政协副主席赵世宏代表沈阳市政协作题为《完善机器人产业链以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为题的大会发言。

沈阳市政协在调研中了解到,我省拥有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机器人领域创新研发“国家队”,并有新松机器人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发展机器人产业具有良好基础,但仍面临产业规模有待提升、高端产业“低端化”、产业集聚效应羸弱、基础研究不足、总体竞争力不强、人才瓶颈突出等问题。

沈阳市政协建议,把保持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在研发领域的领先地位和新松机器人等龙头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作为我省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战略思想,并以此为主线,针对阻碍这一战略的相关短板问题,实施各项推进举措。

沈阳市政协提出,实施“政府+智库+企业+资本+创新平台”的科学决策机制。培育设立产业发展专家库,广邀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人才入库,以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赛迪研究院等顶级机构开展专业研究,作为专家库的“外脑”。在此基础上,聚合相关高校院所、资本、企业、创新平台等资源,建立“政府+智库+企业+资本+创新平台”的科学决策机制。

实施省领导挂帅的“链长制”。沈阳市政协建议,以省市四大班子领导为产业链链长,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链长制应从顶层战略规划抓起,既抓方向设计又抓具体落实,但不面面俱到,突出抓好关键节点和环节,促进产业链不断完善延长。

沈阳市政协提出,当前我省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形成,基础研究集中在科研院所,产品开发则以企业为主体。应由政府主导,理顺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与新松等龙头企业之间的逻辑关系,促成紧密联盟,加强抱团合作,打造国家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基地。

如何攻坚制约发展的关键堵点?沈阳市政协提出“四个突破”:一是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实施关键技术攻关计划,集聚全省科研力量,依托重点企业,围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前沿需求,聚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争取率先突破。

二是突破“小散弱”发展现状。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头部企业、链主式企业,大力招引国内外优势机器人企业来辽投资兴业。梳理产业链断点弱点,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提升本地配套率,推动产业集聚。发挥机器人产业联盟和行业组织作用,构建机器人产业服务平台,推动上下游交流合作。

三是突破“市场化”场景应用。把机器人产业与智能制造、两化融合通盘考虑、系统谋划,深挖机器人应用场景,因地制宜实施一批应用示范工程。依托产业联盟,借助新松公司影响力,联合行业研究团队、专家学者、骨干企业等力量,建立机器人相关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加速市场化应用。

四是突破“留人难”人才困境。加快构筑机器人产业发展人才高地,全球视角吸引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实行联合培养,搭建校企交流平台,建设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引进新型学徒制,研究推广“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经验,探索嵌入到职业院校的教学大纲,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大批一线技能人才。(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