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踩大地”
工业是辽宁的命脉,辽宁振兴首先要工业振兴。充分发挥辽宁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辽宁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省政协十二届十四次常委会议上,与会常委、委员提出,要紧抓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提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水平,着眼辽宁实际作好长期规划,脚踏实地推动辽宁实现“数字蝶变”。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
“要充分理解数字化的核心内容以及数字化能解决什么问题,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是思维方式的转型与颠覆,在增强紧迫感、抢抓机遇的同时,找准方向。既要做好长期统筹规划,又要着眼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曾庆东委员认为。
曾庆东提出,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企业,其本质是流程的优化再造,实现管理模式与商业模式的转型。数字化转型不是单纯地把业务从纸上搬到计算机上,其面临的挑战来自方方面面:从技术驱动到业务创新,从组织结构到文化改造,从数字化能力建设到人才培养,等等。因此,数字化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将其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做好顶层设计。我省的传统制造业中的很多企业,基础设施薄弱,产品和技术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数字化水平较低,且省内数字化人才相对较少。应在政策、资金上加以扶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公共平台,调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营造数字化转型的良好氛围。
张之一委员认为,一些企业对数字化经济的认识还停留在“技术”层面。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帮助企业进一步认识到,数字化改造是企业思维方式、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等全方位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明确规划、整体设计、统筹协调、适时调整,有效避免数字化改造的零打碎敲和相互脱节,防止事倍功半、一哄而上,造成投资浪费。
核心企业引领构建产业链数字生态
林垚委员提出,要充分发挥规模大、比较优势显著的重点产业的引领作用,聚焦行业龙头企业,深挖典型应用场景建设,以需求端为方向引领、以供给侧为能力支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横纵互通、充分参与,构建数字辽宁产业生态。
林垚建议,针对输变电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老字号”企业,要加强工业机器人应用,推进产线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建设,打造一批“少人化”“无人化”工厂,形成智能制造新模式,培育新动能,释放传统制造企业新活力。针对钢铁、石化、菱镁等“原字号”企业,要推进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开展规模化集成应用,构建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大数据分析平台,优化生产工艺及组织过程,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针对信息技术服务、数字产业服务等“新字号”企业,要合理布局数字产业,培育自动化、信息化产业基地及数字化、智能化创新中心,研发、输出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产品和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物流运输、供应链金融、新零售等新业务发展,打造规模化数字创新体。
林垚建议,要“抓两头、促中间”,引导企业在科研设计和市场流通两端提升两化融合水平,带动生产制造过程数智化建设,推进产业间连接协同,实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共同发展。林垚认为,企业内科技研发与流通分别处于微笑曲线的两端,资产轻、数据精,因此数智化建设投入少、价值增益高、见效快。这两端又是上下游及相关产业间连接的纽带,也是构建数字产业化场景的关键环节。因此,应引导企业充分重视并加大在数字化研发、电子商务、网络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方面的投入。生产制造过程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段,资产重、数据量大、频次高、质量和稳定性要求高,数智化建设投入大、增益低、见效慢,应依据应用场景进行分级分类,逐步推进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
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小企业
辽宁工业基础雄厚,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丰富。通过发展工业互联网能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是顺应大势,把握大变革、推动大发展的战略选择。
范民委员建议,要加强政府支持与引导,制定精准政策,突出差异化发展,形成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工业设备联网上云、业务系统云化迁移,将基于5G、标识解析等新技术的应用纳入企业“上云政策”支持范围。要加大中小企业数字化工具普及力度。加强统筹协调,建立一站式服务机构,做好全程服务与跟踪,并制定各细分领域行业应用指南。鼓励中小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信息、技术、产能、订单共享,实现跨地域、跨行业资源的精准配置和高效对接。
范民提出,要积极开展“5G+工业互联网”主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产业峰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宣传展示“5G+工业互联网”建设的重要价值和典型案例,进一步凝聚各方共识,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带动企业聚焦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应用。要总结适合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的路径模式,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体验和推广中心,培育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鼓励每个示范项目向相关企业复制,形成多点辐射、放大倍增的宣传带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