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委员会

首页>>会议活动>>详情页

首页 > 会议活动 > 常委会议

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省政协十二届十五次常委会议分组讨论侧记

2021年10月16日 文章来源:友报
打印文本
【字体:

友报记者 陶媛慧 卜令伟 王春棠 邸铭旭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创新路”、吃“创新饭”,不断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持续增强组织创新能力,在科技强省建设中迈出坚实步伐。在省政协十二届十五次常委会议上,与会常委、委员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围绕“大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这一会议主题展开热烈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近年来,我省在人才引进、重点产业扶持、科技支出、税收优惠、融资贷款、创新补贴等方面持续投入,着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取得较好成效。但长期以来,由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和企业间的关系未能完全理顺,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本次常委会议上,常委、委员就此问题积极建言,出实招、献良策。

“制定创新政策要更多地征求企业意见。”金卫东常委说,近几年来,为推动技术创新,省市都出台了若干科技创新政策,然而一些政策偏离企业经营实际,导致无法实现落地。还有一些部门制定政策以部门自身政绩考核为目标,单一追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速、研发投入增速、专利增速等。这样的政策不是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出发点,偏离了初衷。实践证明,好的政策不是办公室里想出来的,需要多方调查,充分听取企业意见。政府相关部门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了解市场、了解企业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政策,着力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

汤天鹏常委认为,应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尽快提升平台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能力。整合现有的科技公共平台资源,加快培育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以及金融、会计、法律、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加强科技创业孵化器、高校科技园等载体和运作平台建设,为我省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科技创新服务。

“政府相关部门应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家队伍。”鲍鹏飞常委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应实施积极的举措,组织企业开展创新大赛,制定企业创新鼓励机制等,为企业家推动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鼓励企业家组织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和工艺设备等,利用各个平台为企业广泛宣传。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企业家自身的科学素养和格局,及时把握当下创新科技发展态势,开拓视野,明确发展方向。为企业内部人才提升提供平台和渠道,给予适当的补助,让企业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增加企业的发展动能。

常委、委员们建议,要着力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项目带动、基础能力保障”的组织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紧紧围绕我省“十四五”发展规划,结合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实际情况,引导和规范全省“微、小、中、大”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和创新发展方向。完善创新体制的政策实施、评估、跟踪机制,推动我省创新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科学化、制度化,让大企业成为行业的“创新引擎”,让小企业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

在创新生态上寻求新突破

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生态环境?如何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常委、委员们在讨论中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

王英常委认为,企业如同一个个细胞,是创新发展活力的重要支撑。企业群落是否丰满,是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所在。要在企业培育上出实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

敖凤玲常委建议,要大力支持科技型创新企业,切实根据企业的需求提供服务。在把现有政策用好用足的基础上做到“一企一策”,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差异化的政策支持。在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奖励方面要有新机制,建立科技创新成果“后评价”机制,对科技成果运用好的项目进行再奖励。要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完善对科技创新关键人才的奖励制度。

陈继壮常委建议,要在科研经费使用上实现新突破,既要管得好又要用得活,让他们能把有限的精力和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科研中来。陈继壮还提出,国有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国企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必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技术创新“主力军”“排头兵”的使命,着力完善企业治理体系,提升市场化运行效率,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汇聚干事创业的同心力,推动企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常委、委员们提出,要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创新环境,要健全完善科研评价制度体系。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要健全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让领军人才脱颖而出、挂帅出征,让有真才实学的青年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有用武之地。

金卫东常委认为,要结合辽宁实际给予企业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尽快缩小与南方一些城市之间的差距,让更多的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得到实惠,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下。

常委、委员们认为,要以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打造生态、厚植土壤,用务实可操作的政策法规手段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努力让科技创新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支撑。

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一个企业,如果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走‘创新路’、吃‘创新饭’,牢牢抓住自主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讨论中,常委、委员们认为,加快我省企业科技创新步伐,必须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常委、委员们提出,尽管我省科技创新平台较多,但是各类科创平台运营效率较低,在优质项目吸引、创业企业孵化、专业服务配套等方面很难开展高效工作。同时,我省科创平台发展还存在开放合作力度偏小,引进的国际新技术、新兴产业、优质项目不多,外资研发机构数量屈指可数等问题。

常委、委员们建议,目前我省应支持重点科研机构在重点产业领域共同建设一批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科技平台,集成省内资金融通、人才引进、资本引进、税收鼓励等政策,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予以重点扶持。

“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联盟,加强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常委、委员们建议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相关政策,借鉴外地成功做法,使得技术创新联盟更好地发挥实质性作用。

为增强机构参与平台建设和技术研发的动力,郑国美常委呼吁,不断完善和落实科创平台的激励政策,保障科技成果转化中科技人员及科创企业的合法利益,建立通过科技成果产权对科研人员进行激励的机制。

“科研投入不足、资源匮乏是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敢创新的重要因素。”李利常委认为,应推广我省龙头企业产业联盟模式,推动行业骨干企业带动本行业上下游企业,促进技术、文化、制度、品牌、营销等方面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创新。

常委、委员们认为,统筹建设全省性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网上平台意义重大。应整合相关信息资源,突出“看资讯、享服务、找资源”,提供全面及时的新闻资讯、企业动态和相关法规信息。

“我省企业负责人的创新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对科技创新的信息了解较少。”刘兵常委建议,应把对全省企业家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者的教育培训工作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组织更大规模、更多层次、更加丰富的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广大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根本和动力。因此,人才问题成为本次会议分组讨论中常委、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常委、委员们认为,科技创新需要科技人才发挥“排头兵”作用,加速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储备尤为重要。要完善我省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灵活采取“技术入股”“候鸟式工程师”“星期日工程师”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引进和用好人才。各级政府要出台人才服务保障政策,为高端人才落户、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提供便利,解除各类人才到民营企业工作的后顾之忧。

王福林、姜晓秋、刘兵、姜立等常委委员提出,要在“引用育留”科技人才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人才外流现象,使本土人才能够留得住、用得好,外来人才能够引得进、发展好。尊重人才的自由表达,创造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改变现状,在制度创新上有所突破,重新梳理人才政策,既要有省级层面的设计,出台保护性政策,更要大胆创新探索,充分满足人才的利益诉求。同时,全力争取国家的人才扶持政策,积极向国家争取调整我省个人所得税纳税基数和税率。对落户我省尤其是省内中小城市的高端科研人才,适当提升纳税基数、降低税率,以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

邓泉国、徐大庆、李红莉、张春英等常委、委员提出,要加强制度创新,留住本地现有人才。对于重点产业领域、关键科技创新环节的本地现有人才,可考虑与新引进人才一视同仁。本地国有企业改革释放出来的成熟人才要全力留住,用好高端稀缺的退居二线人才。用好本地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实施“技术工人租赁住房安居工程计划”。要加强政策协同方面的制度创新,加强科技与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工业信息化、知识产权等部门工作协同、政策协同。同时,应加强中试基地等专业化服务平台建设,为留住人才提供创新基础设施。

常委、委员们提出,大力引进人才要兼顾人才水平和市场需求,充分考虑人才是否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填充“卡脖子”技术空白等因素,将引进人才与我省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同步谋划推进。不同城市可建设创新型、专业型孵化器,打造与主导产业相匹配的人才高地。打造产业链闭环、创新闭环和政务服务闭环,营造良好政务环境、有序的法治环境、爱才敬才的良好氛围,吸引并成就高端科研人才。